载自知乎一篇非常好的介绍依赖倒置原则的文章

勇哥注:

本文为引用,但是勇哥穿插编写了C# 版的演示代码。

作者:Mingqi

链接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23277575/answer/169698662




要了解控制反转( Inversion of Control ), 我觉得有必要先了解软件设计的一个重要思想:

依赖倒置原则(Dependency Inversion Principle )。


什么是依赖倒置原则?假设我们设计一辆汽车:先设计轮子,然后根据轮子的大小设计底盘,

接着根据底盘设计车身,最后根据车身设计好整个汽车。

这里就出现了一个“依赖”关系:汽车依赖车身,车身依赖底盘,底盘依赖轮子。

image.png

这样的设计看起来没问题,但是可维护性却很低。

假设设计完工之后,上司却突然说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,要我们把车子的轮子设计都改大一码。

这下我们就蛋疼了:因为我们是根据轮子的尺寸设计的底盘,轮子的尺寸一改,底盘的设计就得修改;

同样因为我们是根据底盘设计的车身,那么车身也得改,同理汽车设计也得改——整个设计几乎都得改!


我们现在换一种思路。我们先设计汽车的大概样子,然后根据汽车的样子来设计车身,

根据车身来设计底盘,最后根据底盘来设计轮子。

这时候,依赖关系就倒置过来了:轮子依赖底盘, 底盘依赖车身, 车身依赖汽车。

image.png

这时候,上司再说要改动轮子的设计,我们就只需要改动轮子的设计,而不需要动底盘,车身,汽车的设计了。

这就是依赖倒置原则——把原本的高层建筑依赖底层建筑“倒置”过来,变成底层建筑依赖高层建筑。

高层建筑决定需要什么,底层去实现这样的需求,但是高层并不用管底层是怎么实现的。

这样就不会出现前面的“牵一发动全身”的情况。


控制反转(Inversion of Control) 就是依赖倒置原则的一种代码设计的思路。

具体采用的方法就是所谓的依赖注入(Dependency Injection)。

其实这些概念初次接触都会感到云里雾里的。说穿了,这几种概念的关系大概如下:

image.png

为了理解这几个概念,我们还是用上面汽车的例子。只不过这次换成代码。

我们先定义四个Class,车,车身,底盘,轮胎。然后初始化这辆车,最后跑这辆车。代码结构如下:

C#代码如下:

using System;
using System.Collections.Generic;
using System.Linq;
using System.Text;
using System.Threading.Tasks;

namespace ConsoleApplication6
{
    class Program
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static void Main(string[] args)
    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Car car = new Car();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car.Run();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Console.ReadKey();
        }
    }


    public class Car
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private Framework frame;
        public Car()
    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this.frame = new Framework();
        }

        public void Run()
    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Console.WriteLine($"车run起来了");
        }
    }

    public class Framework
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private Bottom bottom;

        public Framework()
    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this.bottom = new Bottom();
        }
    }

    public class Bottom
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private Tire tire;
        public Bottom()
    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this.tire = new Tire();
        }
    }

    public class Tire
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private int size;
        public Tire()
    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this.size = 30;
        }
    }



}

这样,就相当于上面第一个例子,上层建筑依赖下层建筑——每一个类的构造函数都直接调用了底层代码的构造函数。

假设我们需要改动一下轮胎(Tire)类,把它的尺寸变成动态的,而不是一直都是30。

我们需要这样改:

由于我们修改了轮胎的定义,为了让整个程序正常运行,我们需要做以下改动:

C#代码:

using System;
using System.Collections.Generic;
using System.Linq;
using System.Text;
using System.Threading.Tasks;

namespace ConsoleApplication6
{
    class Program
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static void Main(string[] args)
    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Car car = new Car();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car.Run();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Console.ReadKey();
        }
    }


    public class Car
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private Framework frame;
        public Car()
    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this.frame = new Framework(400);
        }

        public void Run()
    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Console.WriteLine($"车run起来了");
        }
    }

    public class Framework
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private Bottom bottom;

        public Framework(int _size)
    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this.bottom = new Bottom(_size);
        }
    }

    public class Bottom
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private Tire tire;
        public Bottom(int _size)
    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this.tire = new Tire(_size);
        }
    }

    public class Tire
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private int size;
        public Tire(int _size)
    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this.size = _size;
        }
    }
}

由此我们可以看到,仅仅是为了修改轮胎的构造函数,这种设计却需要修改整个上层所有类的构造函数!

在软件工程中,这样的设计几乎是不可维护的——在实际工程项目中,有的类可能会是几千个类的底层,

如果每次修改这个类,我们都要修改所有以它作为依赖的类,那软件的维护成本就太高了。


所以我们需要进行控制反转(IoC),及上层控制下层,而不是下层控制着上层。

我们用依赖注入(Dependency Injection)这种方式来实现控制反转。

所谓依赖注入,就是把底层类作为参数传入上层类,实现上层类对下层类的“控制”。

这里我们用构造方法传递的依赖注入方式重新写车类的定义:

这里我们再把轮胎尺寸变成动态的,同样为了让整个系统顺利运行,我们需要做如下修改:

C#的演示代码:

using System;
using System.Collections.Generic;
using System.Linq;
using System.Text;
using System.Threading.Tasks;

namespace ConsoleApplication6
{
    class Program
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static void Main(string[] args)
    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Tire tire = new Tire(400);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Bottom bottom = new Bottom(tire);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Framework frame = new Framework(bottom);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Car car = new Car(frame);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car.Run();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Console.ReadKey();
        }
    }

    public class Car
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private Framework frame;
        public Car(Framework _frame)
    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this.frame = _frame;
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}

        public void Run()
    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Console.WriteLine($"车run起来了");
        }
    }

    public class Framework
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private Bottom bottom;

        public Framework(Bottom _bottom)
    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this.bottom = _bottom;
        }
    }

    public class Bottom
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private Tire tire;
        public Bottom(Tire _tire)
    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this.tire = _tire;
        }
    }

    public class Tire
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private int size;
        public Tire(int _size)
    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this.size = _size;
        }
    }
}

看到没?这里我只需要修改轮胎类就行了,不用修改其他任何上层类。这显然是更容易维护的代码。

不仅如此,在实际的工程中,这种设计模式还有利于不同组的协同合作和单元测试:

比如开发这四个类的分别是四个不同的组,那么只要定义好了接口,四个不同的组可以同时进行开发而不相互受限制;

而对于单元测试,如果我们要写Car类的单元测试,就只需要Mock一下Framework类传入Car就行了,

而不用把Framework, Bottom, Tire全部new一遍再来构造Car。

这里我们是采用的构造函数传入的方式进行的依赖注入。

其实还有另外两种方法:Setter传递和接口传递。

这里就不多讲了,核心思路都是一样的,都是为了实现控制反转。



看到这里你应该能理解什么控制反转和依赖注入了。那什么是控制反转容器(IoC Container)呢?

其实上面的例子中,对车类进行初始化的那段代码发生的地方,就是控制反转容器。


显然你也应该观察到了,因为采用了依赖注入,在初始化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会写大量的new。

这里IoC容器就解决了这个问题。

这个容器可以自动对你的代码进行初始化,你只需要维护一个Configuration(可以是xml可以是一段代码),

而不用每次初始化一辆车都要亲手去写那一大段初始化的代码。

这是引入IoC Container的第一个好处。

IoC Container的第二个好处是:我们在创建实例的时候不需要了解其中的细节。

在上面的例子中,我们自己手动创建一个车instance时候,是从底层往上层new的:


这个过程中,我们需要了解整个Car/Framework/Bottom/Tire类构造函数是怎么定义的,才能一步一步new/注入。

而IoC Container在进行这个工作的时候是反过来的,它先从最上层开始往下找依赖关系,

到达最底层之后再往上一步一步new(有点像深度优先遍历):

这里IoC Container可以直接隐藏具体的创建实例的细节,在我们来看它就像一个工厂:


我们就像是工厂的客户。我们只需要向工厂请求一个Car实例,然后它就给我们按照Config创建了一个Car实例。

我们完全不用管这个Car实例是怎么一步一步被创建出来。


C#演示代代码:

using System;
using System.Collections.Generic;
using System.Linq;
using System.Text;
using System.Threading.Tasks;

namespace ConsoleApplication10
{
    class Program
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static void Main(string[] args)
    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汽车 card = new 汽车();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Console.ReadKey();
        }
    }


    public class 轮胎
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private int size = 400;
        public 轮胎(int _size)
    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this.size = _size;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Console.WriteLine($"3.轮胎 size={size}");
        }
    }

    public class 底盘
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private 轮胎 tire;
        public 底盘(轮胎 _tire)
    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this.tire = _tire;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Console.WriteLine("2.底盘");
        }
    }

    public class 车身
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private 底盘 bottom;
        public 车身(底盘 _bottom)
    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this.bottom = _bottom;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Console.WriteLine("1.车身");
        }
    }

    /*
    注入过程:
    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注入        注入        注入
    我要创建car实例--> new轮胎 --> new底盘 --> new车身 --> new汽车

    
    IoC执行时的过程:
    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查表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查表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查表
    我要创建car实例 -->  car需要车身 --> 车身需要底盘 --> 底盘需要轮胎 -->

    new轮胎-->new底盘-->new车身-->new汽车

        */

    public class 汽车
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public 车身 firework;
        public 汽车()
    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轮胎 tire = new 轮胎(500);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底盘 bottom = new 底盘(tire);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firework = new 车身(bottom);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Console.WriteLine("初始化车");
        }
    }


}



实际项目中,有的Service Class可能是十年前写的,有几百个类作为它的底层。

假设我们新写的一个API需要实例化这个Service,我们总不可能回头去搞清楚这几百个类的构造函数吧?

IoC Container的这个特性就很完美的解决了这类问题——因为这个架构要求你在写class的时候需要写相应的Config文件,

所以你要初始化很久以前的Service类的时候,前人都已经写好了Config文件,

你直接在需要用的地方注入这个Service就可以了。这大大增加了项目的可维护性且降低了开发难度。


这里只是很粗略的讲了一下我自己对IoC和DI的理解。

主要的目的是在于最大限度避免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,用尽量简洁,通俗,直观的例子来解释这些概念。

如果让大家能有一个类似“哦!原来就是这么个玩意嘛!”的印象,我觉得就OK了。

想要深入了解的话,可以上网查阅一些更权威的资料。


这里推荐一下 Dependency injection 

 Inversion of Control Containers and the Dependency Injection pattern 这两篇文章,讲的很好很详细。


勇哥注: Inversion of Control Containers and the Dependency Injection pattern
的中文翻译版本,见下面:

http://47.98.154.65/?id=2202




本文出自勇哥的网站《少有人走的路》wwww.skcircle.com,转载请注明出处!讨论可扫码加群:
本帖最后由 勇哥,很想停止 于 2023-11-01 16:00:27 编辑

发表评论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
会员中心
搜索
«    2025年4月    »
123456
78910111213
14151617181920
21222324252627
282930
网站分类
标签列表
最新留言
    热门文章 | 热评文章 | 随机文章
文章归档
友情链接
  • 订阅本站的 RSS 2.0 新闻聚合
  • 扫描加本站机器视觉QQ群,验证答案为:halcon勇哥的机器视觉
  • 点击查阅微信群二维码
  • 扫描加勇哥的非标自动化群,验证答案:C#/C++/VB勇哥的非标自动化群
  • 扫描加站长微信:站长微信:abc496103864
  • 扫描加站长QQ:
  • 扫描赞赏本站:
  • 留言板:

Powered By Z-BlogPHP 1.7.2

Copyright Your skcircle.com Rights Reserved.

鄂ICP备18008319号


站长QQ:496103864 微信:abc496103864